我校“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2022-06-23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我校德语学院冯亚琳教授领衔申报的全国性“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获批

我校德语文学课程教研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老一辈的成员杨武能教授、朱雁冰教授和刁承俊教授发表了大量文学翻译作品,2000年以后成立了“歌德研究所”、“海涅中心”和“文化学研究所”,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教研室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8项,在A&HCI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冯亚琳教授的专著《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及民族价值观》入选国家社科文库并于2018年获重庆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冯亚琳教授担任责任主编的国际期刊《文学之路》是国内外公认的体现中国日耳曼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在德语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日尔曼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跨越时空限制,集聚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其中4人担任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分委委员),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海德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等国际德语学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教研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开放式、立体式教学,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冯亚琳(四川外国语大学)、王炳钧(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劲(中山大学)、李双志(复旦大学)、丁君君(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永强(浙江大学)和卢盛舟(南京大学)等老师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仅20202021年,教研室就组织了30余场文学研究理论系列讲座和“歌乐讲坛”学术报告,全国36所德语专业累计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此次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既是对“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过去成绩的肯定,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研室将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的建设任务,凝聚全国的专业力量,增进相互交流,致力于建成跨区域跨学校的德语文学课程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机制,促进全国中青年一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我国德语文学方向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