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系列讲座——唐弦韵《技术》
2019-10-30  
2019年10月27日,我校德语系主办的讲座在博文楼三楼会议室进行。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的唐弦韵老师为德语系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上午十点整,老师和同学们期待已久的讲座正式开始。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由我校德语系冯亚琳教授代表川外德语系全体师生对唐弦韵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了唐老师的学习经历和研究方向。唐弦韵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德国文化学,并在德国有过多年留学经验。 在冯亚琳教授的一番介绍以后,大家期待的演讲正式开始了。此次讲座从技术的释义展开,然后分别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社会政治学的视角以及现象学的视角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技术这个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剖分析。 唐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技术的含义、来源,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的区别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联系。紧接着,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对“技术”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技术从古希腊时期不高的地位发展成为今天社会越来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类先天的不足导致其面对世界的开放性。人的本质要通过技术自我构造出来,技术是人类的自我构造方式。现代科学是一种有用的、实验式的科学。唐老师给大家解剖了一下Weltbild这个词的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含义。Weltbild在这里的意思是世界(对象)成为我(主体)这个主体的图像。 然后,我们随着唐老师的演讲进入社会政治学这个视角。在这一部分,唐老师主要围绕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展开的。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技术中性论。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怎么用它。然后,唐老师还给我们解释了价值的技术取向,并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这种我们很熟悉并容易理解的举例向我们加以阐释。其次就是价值的自我遮蔽性,在这里唐老师也用了一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例子如网络断了以后我们才知道网络的功能,眼镜坏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它的作用等一系列生动的描述让我对“价值的自我隐蔽性”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是现象学视角。在这里唐老师用一棵大树及其树根给我们阐述了现象学视角其实就是从经验的地平面出发,往下挖掘树根的过程。最后,唐老师还详细的解析了海德格尔的das Sein(存在),das Seiende(存在者),das Dasein(专指人的存在)这三个看似简单实则不凡的术语。然后向我们说明了das Sein(存在)决定das Seiende(存在者)。 唐老师的报告结合很多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对“技术”这个词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报告结束以后,同学们用人工智能,生产流水线等例子对技术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讲座结束以后,冯亚琳教授和郑萌芽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报告的某些点又进一步展开了讨论。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报告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