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讲座——韩嫣《西方文化史中的动物话语与(现代)动物诗学》
2019-11-12  
2019年11月8日,由我校德语系主办的2019年冬文化学系列讲座在博文楼三楼会议室进行。来自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韩嫣老师为我系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讲座。 晚七点,我校德语系冯亚琳教授首先代表德语系师生向韩嫣老师表示欢迎,并向参加讲座的师生们介绍了韩嫣老师的学习经历和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接着我校余传玲老师作为主持人宣布讲座正式开始,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西方文化史中的动物话语与(现代)动物诗学》 在本次讲座中韩嫣老师将“动物”与“人”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讲到借助“动物”,人类得以认识自身。“动物”可以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视角。作为一种他者,动物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转变,逐渐走下神坛:从作为人类所信仰的对象,到成为其使用的工具,最后沦为人类权利的客体,供人赏玩、消费,或成为人类认知的客体,为人所观看、研究或言说。在西方古典文化中对动物有着不同理解,例如: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类具有灵魂,动物只有基于感官能力的“觉性”。接着韩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动物话语在16-18世纪的发展与反转,19世纪的动物理论,科学话语中的动物观发展,哲学话语中的生命认知转变等。 随后韩嫣老师对文学中的动物做了一番讲解,在传统动物诗学中,动物的虚拟化与人类动物观的发展相对应,动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在现代动物诗学中,朱丽叶斯·宙斯认为动物不再仅仅作为情节的承载者,而是其个性意愿得到表达,其‘本来性’得到展现。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现代动物诗学,韩嫣老师对文本《来自一只狗的日记》进行了分析:奥斯卡·帕尼查的小说《来自一只狗的日记》借助动物的视角,摈弃了人的思维和语言范式,通过模拟狗类对现代人类世界的感知体验,以“身体”为观察点,对人类形象,以及人类生活进行了一场解构式的描摹与重新定义。 老师们和同学们就此次讲座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积极交流。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气氛热烈,通过韩嫣老师深入浅出的报告,同学们对“动物”这一文化关键词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次讲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长了大家的见识。最后,冯亚琳教授代表我系师生表达了对韩嫣老师的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关闭窗口